中国政府网 山西省政府 忻州市政府 信用中国·忻州

当前位置:首页 > 走进保德 > 保德县志 > 正文

《保德县志》卷五 林业

 时间:2022-05-16 16:29       大    中    小     

  卷五  林  业

  第一章  林业用地   第二章  林种树种    第三章  育    苗    第四章  植树造林

  第五章  森林管护   第六章  林权归属    第七章  管理机构

  古代保德是一片森林区。《太平寰宇记》载:“火山、保德、宁化间,山林富饶”。由于历代毁林垦拓、伐薪烧炭、战乱频繁、大兴土木等人为破坏,天然森林植被日趋减少,生态破坏,水土流失,形成了十年九旱,地瘠民贫的恶性循环。

  到本世纪三十年代,尚有部分天然次生林和零星大树可见。城内帝君庙内有一株唐槐,可供几百人乘凉。花园古戏台外有一株杨树,四个人合抱不住。

  人工植树,间或有之。康家滩有一人,栽树一万余株,十年后渐长成材,不幸为黄河洪涛所毁。枣林村有一人在村对面的红土坡上,栽植桃李杏树一片,每年可收入200元左右。

  1949年全县仅有成片林1000亩,森林覆盖率仅有0.06%。

  1949年以来,造林日增。特别是1956年以后,发展更快。1957年,全县造林面积达6500亩,四旁植树55万株。1958年以来,不少树木被砍,至1962年共砍成材树11880株。

  六十年代初期,植树造林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苗木。

  1963年,狠抓了群众育苗工作,县、社、队三级采树籽育苗,共育苗298亩,基本上解决了从外地调苗木的问题。

  1964年,县人民政府组织了40多个村的支部书记到河曲县沙畔村等林业先进单位取经,回来在16个大队和4个公社试办了社队办林场。全县林业专业人员有1394人。暖泉公社的社办林场,新畦大队的队办林场是当时最先进的林业生产单位。1965年各级成立林业专管机构(县为林业指挥部,社、队为林业管理委员会,小队是管理小组)专管县、社、队的林业工作。全县有140个大队建立了林业专业队,有150个大队成立了林业专业小组,专业人员有450名。

  1965年,全县成片林达33810亩。封山育林2万亩,零星植树38.1万株。育苗1200亩。

  1979年以来,县委重申了有关植树造林的一系列政策。县人民政府发放了林权证,推行了承包责任制。大大调动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。1983年年末实有造林面积17.4162万亩,当年四旁零星植树703万株,育苗面积6388亩。社员个人植树20557户,共植159121万株,育苗166户,面积2305亩。办家庭小林场的229户,面积达30983亩。

  1984年底,全县实有林地面积为235792亩,其中果园面积为26616亩,四旁零星植树189.87万株,林业产值达到552.65万元。

  1949年以来,本县在植树造林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,但林业产值在整个农业经济中仍占较小比例。

  第一章  林业用地

  全县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林业资源普查。第一次是在1977年。第二次始于1981年,到1983年底基本结束。这次普查的结果是:

  全县林业用地:13.32375万亩。(比年报数减少80519.5亩)

  其中森林:6.61312万亩(①用材林33522.2亩;天然林2068.6亩;人工林31453.6 亩。②经济林14723.8亩。防护林17885.3亩。)

  灌木林4.1278万亩。

  疏林地6750.5亩。

  未成林造林地1.8272万亩。

  苗圃799.7亩。

  森林覆盖率8.9%。

  木材蓄积量9.92万立方米。

  果园8172.83亩。

  零星植树78.68万株。

  未利用地27.51763万亩(内荒山荒坡224135.5亩)

  第二章  林种树种

  第一节  天然次生林

  乔木主要有:侧柏、山杨、白桦、柞树、山桃、山杏。

  灌木主要有:沙棘、美蔷薇、黄刺玫、柠条、荆条。

  天然次生林集中分布于县境东部低山区。

  第二节  人工林

  一、木材林

  1、针叶林主要有:油松、落叶松、雪松、云杉、侧柏。

  2、阔叶林主要有:柳(旱柳、垂柳、龙须柳)、杨(青杨、北京杨、加拿大杨、合作杨、小叶杨、山杨、钻天杨、箭杆杨)、榆(本地榆、河南钻天榆)、槐(国槐、刺槐)及臭椿、白腊、复叶槭、桑、杜仲、火炬、泡桐、梧桐、五角枫、合欢、皂角等。

  二、灌木林

  主要有:柠条、卧柳(白柳)、红柳、紫穗槐。

  三、经济林

  1、木本粮油树主要有:红枣、核桃、沙枣、黑椋子。

  2、水果树主要有:沙果、果、苹果、梨、海棠、海红、桃、杏、李、葡萄。

  人工林全县均有分布。比较集中成片的有:①腰庄梁至岳家里梁一带,用于防风固沙。主要有“小老头”杨树和刺槐。②五楼沟至高地一带,用于防风固沙,调节气候,蓄积木材。主要是油松、落叶松,其次是合作杨。③小圪堆至石塘一带,用于防风固沙。主要是刺槐。牧塔至牙前塔、孙家沟至青草沟也有小片刺槐。④黄河沿岸的防护林多为合作杨和河南榆。⑤公路两旁多为合作杨。

  枣林集中在韩家川乡、林遮峪乡、冯家川乡的沿黄河岸边的村子。

  果园集中在杨家湾乡的霍家梁、孙家梁、段家沟、郭家湾等村和深沟乡的东局村。

  第三章  育  苗

  新中国成立初期,苗木靠外调。1953年春季两次外调优种苹果苗1.8万株,草包包装,运途中就有三分之一干枯。

  1954年,县国营苗圃成立,育苗38亩。并有部分乡村相继建立苗圃。1956年全县仅育苗639亩。品种主要是刺槐和杨树。一直到六十年代初期,本县育苗供不应求,经济苗木继续靠外调。

  1958年下流碛村从清徐调了3万余株葡萄苗,光运费就花了1000多元,栽植投工300多个,结果只活了3株。

  1961年春季,县里从东北调了7万株苹果树苗,月余运回,栽上一苗未活,仅苗价就损失2万余元。

  1964年,县里狠抓了育苗工作。社、队普遍建立苗圃,育苗达1420亩。

  1976年以后,育苗发展速度加快,育苗面积大幅度增长,个人育苗者也逐渐增加。苗木品种逐年多样化。

  1954年到七十年代初,本县育苗种类为刺槐、杨树。

  七十年代初开始培育梨、果、桃、榆。并大力推广油松容器育苗和落叶松旱地育苗。

  此后,苗木除自产自用外,还可向外推销一部分。

  第四章  植树造林

  第一节  引进树种

  1956年以前,主要用扦插法栽植本地杨树、柳树;用压条法栽植红柳、卧柳;用带根苗栽植枣树;榆、臭椿、桃、杏,皆以种籽落地自生。

  1957年在高地大片直播桃杏,成活甚少。六十年代先后引进桃、花椒、葡萄等,1964年直播油松成功,七十年代先后引进74个杨树品种和钻天榆、旱地油瓜、苹果等。此后又引进杜仲、泡桐。苹果和梨的品种引进更多。1981年暖泉社办林场又从省内外引进39个桑树品种,1982年进行嫁接,成活率达90%以上。

  第二节  科学营林

  一、油松直播法

  国营林场创造的油松直播法是黄土高原种植油松的有效方法。《科学实验》杂志1971年第九期载文,向全国推广,题为《黄土高原油松壮》。

  具体内容包括:“磨盘式”整地——“播种板”播种——下种后“戴帽”——幼苗将要出土时“去帽”——幼苗出土后“黑豆打伞”。

  二、混交林

  1975年,暖泉社办林场,在100亩土地上进行枝状混交与块状混交试验,基本成功。搭配方式如下:

  油松+沙棘    油松+刺槐

  榆树+紫穗槐    榆树+刺槐

  侧柏+国槐    侧柏+油松

  第三节  绿化工程

  一、重点林区

  窑圪台、窑洼、东庄焉、孙家沟、桥头5个山区乡(镇)为重点发展林业的地区。这5个乡(镇)共有宜林地21.1176万亩,占全县宜林面积的46.9%。经过近几年的大力植造,至1983年已有成活林9.4158万亩,占宜林面积的44.6%。

  二、重点山

  高地棱山,沙土覆盖,气温较低,宜植松柏。1964年以来,人工直播油松6300亩,现已长成椽材。

  三、黄河护岸林带

  黄河东岸保德段,有宜林地9.2144万亩。护岸林带,是保德的一项重点绿化工程,五十年代仅有少量分布零散的杨柳树。全县人民经过三十余年的奋战,迄今有林面积为5.5273万亩,其中护岸林600亩,农田林网200亩,覆盖率达14%。

  四、公路绿化

  1956年4月突击绿化沙泉至保德公路段,一年植6.0591万株杨柳树,以后历年均有补栽,现已成林。

  五、城镇绿化

  县城机关、学校、厂矿、部队、居民每年义务植树,在其所属住地内外可以见到杨、柳、榆、国槐和少量的梨、苹果、桃、杏树等。  第四节  果园建设

  一、红枣园

  保德红枣的主要品种是油枣,是山西省名枣之一,栽培历史悠久。1963年,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太谷果树研究所,根据冯玉和家谱考究保德枣树栽培史约有1100余年。

  保德县产枣区,集中在沿黄河的冯家川、神山、杨家湾、韩家川等村一带。以冯家川所产者为最佳。故流传着“口里猪,口外羊,冯家川的油枣寸半长”的谚语。

  该地区平均温度为9.5℃,年降雨量为599.4毫米,海拔850米左右,有利于红枣的生理生化活动和糖份积累。

  这一带主要栽培品种除油枣外,还有团枣、小枣。油枣得名始于清朝,相传康熙皇帝品尝了冯家川埝盘儿(地名)产的红枣后,觉得油性很大,称赞说“好油枣!”因之而得名。

  这种枣核小、肉厚、糖份大,外形椭圆,大小均匀,平均个重10.2克。干枣含糖量57.85%,含酸量1.87%,糖酸比3.09%。这种干枣肉润如油,糖丝长亮,品质佳美,誉满省内外。远销陕西、内蒙、东北等地,进而打进国际市场,很受欢迎。

  油枣,一名红枣,在寒露节令采摘收获,后放枣架上任其风吹日晒,自然脱水,成为干枣,红枣有补脾健胃及补肾作用,因此中药常用它作“药引”。

  收获后,如用烤炉烘干则为黑枣,可以长期存放。农民制黑枣的方法更为简单:将枣置热炕头,用棉被等物盖严,令其出水,出水后,拿到通风处吹干即成。

  鲜枣用酒制后,便是贵妃枣(俗名醉枣),作茶点,别有风味。1981年打入国际市场,很受外商欢迎。

  1977年保德兴建糖枣加工厂,12月下旬建成投产,每年可加工出口无核糖枣70余万斤。

  悠久的枣树栽培历史,使当地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管理经验,红枣产量逐年增加,一般单株产量在30——60斤左右,最高可达200斤以上。全县总产平均每年为300余万斤。

  枣树易成活,见效快,本县人都有栽植习惯,近年来,县人民政府又以栽一株枣树奖励1——2角钱的办法,鼓励群众栽植,发展速度较快。1985年,全县有枣树3000亩,产枣407.4万斤,产值142.22万元。

  二、水果园

  本县水果园集中在杨家湾乡,霍家梁村、孙家梁村、段家沟村、郭家湾村产量最大。

  1949年前,果树品种单调,主要是本地沙果、海棠、海红。海红果实极似山楂,味酸甜,有补脾健胃等功用,霜降前采摘,采摘下来之后,清水洗去泥土,用铜锅煮熟,放缸中捣烂如泥,去渣,均匀地摊在木板上,太阳晒干,剥下卷起即是果丹皮。海红制品还有果干、果酱及红果罐头。海红树喜沙地,耐贫瘠,对水肥要求甚微。产量大,经济价值高,是本县的发展树种。

  1949年后,主要发展了梨树、苹果树和桃树,郭家湾村就是这种新型果园。

  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,全县有沙果树1312株,杏4520株,总产29.48万斤。1985年,水果面积达57700亩,产量247.8万斤,产值148.68万元。

  第五章  森林管护

  第一节  防火防毁

  1949年前,没有专门的护林防火机构,破坏山林的现象和放火烧山事故常有发生。1949年以来,县人民政府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有关森林管护的文件和条例,设立了护林防火机构,公社成立了领导组,生产队配备了护林员,并制定了护林防火公约。对个别毁坏森林树木的人,及时处理;对维护山林树木的人给予表扬和奖励;同时,发动群众管林护林,有力地保护和促进了林业生产的发展。

  1965年县人民政府发了护林布告,凡是有林的地方,都插了护林牌。人人增强了责任心,村村户户执行“三保制”,即家长保孩子不折树,老师保孩子不毁树,牧工保羊群不啃树,1982年,先后发生两期毁林事件,肇事者被法院判刑。

  第二节  防虫防病

  本县的森林虫害主要有:杨树钻心虫、枣步曲、梨星毛虫、梨蝽象。病害主要是苹果腐烂病。

  1、杨树钻心虫。每年7月15日至20日、8月10日至18日产卵,落于树根底部。这时可用“六六六”粉洒于树根底部,一经暴晒即可杀灭。

  2、枣步曲。冬眠于枣树的表皮缝里,枣树发芽时开始为害,定果时进入繁殖期。在发芽期喷一次“六六六”粉或“滴滴涕”(150—200倍的液体),即可消灭其幼虫。在定果时喷一次“滴滴涕”即可消灭其成虫。

  1963年本县黄河沿岸枣树林带,冯家川、林遮峪、韩家川、杨家湾四个公社32个村,3899亩枣树地上发生了严重的枣步曲虫害,县农建局立即组织县级机关干部26人组成灭虫工作组,分赴发生虫害的各社队协助并指导社员扑灭虫害,时经半月,上阵人数达到1122人,用“六六六”“滴滴涕”两种药品共1325斤,将害虫扑灭。保证了这四个公社枣树的正常生长。

  3、梨星毛虫、梨蝽象,为果树主要害虫。每年春季开花期间,可用“滴滴涕”喷洒防虫。

  4、苹果腐烂病。每年4月、8月至9月,用刀刮除苹果腐烂病疤,并用硫酸铜溶液消毒可逐步消灭这一病害。

  第六章   林权归属

  1956年前,成片林、零星树均归个人所有。农业合作化时期,土地入社,树随地归。房前、屋后留三、五株,称为“自留树”。

  1958年,又将“自留树”全部收归集体,随意砍伐,个人植树者渐少。

  1962年,“六十条”实行以后,对无偿收、砍的社员“自留树”作了归还和退赔。

  1968年又将退归的“自留树”再次无偿收归集体。

  1979年以后,国家鼓励社员造林颁发了《森林法》。

  1982年5月,县委根据中共中央、国务院《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》精神和省政府关于稳定山林树木的二十四条规定,纠正以往错误,进行了“稳权发证”工作,澄清了全县大部分森林的权属:

  国营林地5.3224万亩。

  公社林地16.0229 万亩。

  大队林地21.3757万亩。

  机关林地304亩。

  颁发《林权证》4572张。

  颁发《树权证》15978张。

  颁《宜林地使用证》12742张。共发“三证”33292张。

  第七章  管理机构

  1949年,县政府建设科管理林业。1953年改为农林建设局。1959年改为农林水利局。1963年,农林、水利分设两局,农林局管理林业。1965年建水保林业局。1966年,农口各局全部取销,成立农委。1969年农委改为农林水利局,1976年1月始设林业局。下属单位有:林业技术工作站、国营苗圃、国营林场。每公社设一名林业管理员。

  林业技术工作站

  1955年建重点造林站,归农业建设局管辖,1964年改为林业技术指导站,1979年改为林业技术工作站。1983年共有人员19名,其中工程师2名、助理工程师2名、技术员5名。

  国营苗圃

  1954年建,名为花园苗圃,后一直在张家圪坨、王家滩村居住、作业,有干部、工人25名,育苗地158亩。有房屋40间,汽车1部,小四轮拖拉机1台,还有深井泵、电动机等成套设备,积累金约5万元。

  国营林场

  1960年在五楼沟村建场,总面积17万亩,宜林面积11.5万亩,有林面积5.32万亩,有干部8名、工人15名。有窑15孔、房3间、汽车1部、挖土机1台、大牲畜15头。该场在油松直播上创造了一整套经验。1964、1965两年共营造油松林2021亩,成活率在80%以上。中国科学院派人视察过,省林业系统数次来此参观。

关闭本页